打好“组合拳” 治超常态化
——2016年武陵区治超工作回眸
2016年,武陵区强力推行“政府主导,部门主力,乡街配合,企业主责”的工作机制,采取源头监管与路面治理相结合,重点治理与长效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始终保持高密度、高频率、高强度的攻坚态势,点线结合,部门联手,重拳惩治,对全区公路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行为进行有力震慑和打击,有效遏制了车辆超限超载日趋严重的势头,有效维护了公路安全畅通。
车辆超限超载运输被称为“公路第一杀手”,今年来,武陵区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力,乡街配合,企业主责”的工作机制,采取源头监管与路面治理相结合,重点治理与长效治理相结合的方法,打好“组合拳”抓治超,成效明显。
强化舆论引导,坚持宣传先行。今年来,武陵区共发放治超宣传手册13000余份,悬挂治超宣传标语横幅271条,利用市城区进出口、社区、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治超标题图片新闻、新政策宣传等共计384次,在新闻媒体上刊播治超专题报道34篇次,让治超政策进社区、深入人心,营造了全社会治超的强大声势。
治超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今年来,武陵区不定期组织开展治超专项整治行动。9月治超新规出台后,由交警部门牵头,交通、农机、城管部门配合,在市城区柳叶大道西沿线与常澧路交汇处、常德大道与青年路交汇路口等地开展联合治超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货车超限超载运输及渣土运输车超厢板装载、不覆盖运输等违法行为。严格落实治超新规,联合执法源头治理以运管为主体,路面拦车以交警为主体,实施称重以路政为主体,各负其责,联合进行。渣土运输车超厢板装载、不覆盖运输的车辆接受城管部门(渣土办)的处罚。通过多次专项整治行动,治超取得了较好的震慑效果。
源头监管是治超工作的重中之重。武陵区现有混凝土搅拌企业5家,在建工地110多处,大型砂场6家,货运企业48家,区内小型砂场8家,源头监管任务十分艰巨。区治超办对商品混凝土企业和各在建工地等涉超源头由住建部门派专人进驻现场监管,层层签订治超工作责任状,落实监管责任人;对货运源头企业由运管部门派专人进驻各货运站场监管,层层签订治超工作责任状,落实监管责任人;对大型砂场和碎石场由水利部门(砂管办)对其签订治超责任状,实行专人监管;对分布在区内的小型砂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乡镇街道对本辖区的企业派专人进行监管等手段,让部门各司其责,把住源头关。
据统计,今年全区共检查货车1653台,其中查处非法改拼装车辆653台,超限超载车辆351台,未覆盖车辆649台,卸货1670吨。农村公路联动治超行动共查处超限超载车辆217台(含农用车)、卸货165吨。关停整顿企业1家,极大地遏制了车辆超限超载运输的不良风气,初步形成了治超工作的长效机制,保护了市城区“路改”后的重要成果。
下一步,武陵区如何继续抓好治超工作?笔者从武陵区治超办了解到:2017年,全区治超工作将坚持源头治理、联合执法、路面治超三者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大治超宣传力度,加大路面治超整治行动密度,加强涉超源头企业管控,对问题严重的涉超源头企业,将进行重点驻守,坚决落实市政府提出的公路治超“六个严禁”的工作要求,坚决遏制车辆超限超载等不法行为,使武陵区治超工作常态化,真正实现公路治超长治久安。
供稿:武陵区交通局 王蓓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